赵伊君(中国工程院院士、激光技术专家)

徐易容 4 0

赵伊君(1930年11月26日-2022年12月21日)1,出生于北京市,激光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防科技大学教授,中国国防科技信息中心研究员。

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分子物理和物理力学激光技术的教学和研究。

2022年12月21日,赵伊君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2

赵伊君

汉族

北京市

北京大学

教育科研工作者

人物生平

1930年11月26日,赵伊君出生于北京市。

1944年09月,进入了中央大学附属中学沙校。

1950年09月至1953年07月,就读于北京大学物理系物理专业,并获得学士学位。

1953年08月至1962年03月,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海军工程系工作。

1962年03月至1970年10月,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原子工程系工作。

1970年01月至1980年05月,在国防科技大学应用物理系工作。

1980年05月至1982年05月,在中国国防科技信息中心兼国防科技大学应用物理系工作。

1984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22年12月21日,赵伊君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2

主要成就

科研综述

赵伊君于20世纪60年代初参加了中国核爆炸光辐测试分析工作,研制出最小照度到来时间测试仪等3种测试设备,并参加核试验。20世纪70年代起在从事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研究的过程中,开展了原子分子物理和物理力学的研究工作,提出了从原子微观结构出发求出辐射流体计算中所需材料或介质物性参数的一系列具体物理力学方法,编制的原子X波函数和3-nj符号计算程序已在中国获普遍应用。20世纪80年代后主要从事强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及强激光技术研究工作。在中国国内首次提出激光脉冲引起固体热激波、产生层裂;连续激光使材料产生力学——热学联合破坏;激光烧蚀玻璃钢复合材料产生碳化,改变电磁性能等多种模型;主持并参研的强激光技术课题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

学术论著

根据2019年11月中国工程院网站显示,赵伊君先后出版学术专著3部,发表论文170余篇。

获奖情况

1986年XX对抗红外制导导弹的可行性论证国防科技进步奖;

1989年XX对红外导引头系统的破坏实验研究省部级科学技术奖;

1996年XX武器系统及外场静态与准动态打靶实验总体技术研究国防科技进步奖;

1997年XX武器系统技术及静态与准动态打靶试验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2008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社会任职

赵伊君担任中国力学学会物理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光学学会激光专业委员会成员,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员会委员,国防科工委光电子技术专业组副组长,《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副主编。

人物评价

赵伊君开创的激光事业在基础研究和工程技术方面均取得重大进展,使中国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对推动中国激光领域的发展与进步起了重要作用,为维护中国国家安全、推进武器装备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科学报》评)

赵伊君提出了研制高技术装置的样机发展战略,对推动中国新概念尖端技术及其应用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科学报》评)

声明: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留言反馈】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
表情 图片 链接 代码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