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文(印度雅利安语早期名称)

木木三 4 0

梵文为印度雅利安语的早期(约公元前1000年)名称,印度教经典《吠陀经》即用梵文写成,其语法和发音均被当作一种宗教礼仪而分毫不差地保存下来。19世纪时梵语成为重构印欧诸语言的关键语种。

梵文

雅利安文

古印度

《吠陀经》

简介

印度古代书面语言文字。书体右行。相传为“大梵天王”所造。《法苑珠林》卷十五:“西方写经,同祖梵文。”唐许浑《冬日宣城开元寺赠元孚上人》诗:“梵文明处译,禪衲暖时缝。”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异五·河套喇嘛》:“经有三卷,皆梵文,诵或以百计,以千计。”1

来源

早期的梵语并没有一定的文字来表达,曾经用过的文字包括婆罗米文、佉卢文、笈多文、悉昙体等。到了十二世纪,天城体为梵文的位置才被确立。而天城体对藏文的构成有莫大的影响。

佛教东传至中国与日本时,一同将佛教的咒语(日本称为真言)传至中日两国,而写咒语的文字多为悉昙体,所以中日两还流通着已经不用的悉昙体,作为表达梵言的文字。

声明: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留言反馈】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
表情 图片 链接 代码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