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生物入侵(生物学术语)

呆呆熊 4 0

外来生物入侵,是对于一个特定的生态系统与栖息环境来说,非本地的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通过各种方式进入此生态系统,并对生态系统、栖境、物种、人类健康带来威胁的现象。

外来生物入侵

Invasive Alien Species

生物学

生态系统

355多种入侵动植物类

生态安全

尽快消灭

概念

对于一个特定的生态系统与栖息环境来说,任何非本地的生物都叫外来生物,它指的是出现在其自然分布范围(过去或现在)和分布位置以外(即在原分布范围以外自然定植的、或没有直接或间接引进、或没有人类活动就不能定植)的一种物种、亚种或低级分类群,包括这些物种能生存和繁殖的任何部分、配子或繁殖体。

而外来入侵物种是指对生态系统、栖境、物种、人类健康带来威胁的外来种。外来入侵种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生物入侵是指生物由原生存地经自然的或人为的途径侵入到另一个新环境,对入侵地的生物多样性、农林牧渔业生产以及人类健康造成经济损失或生态灾难的过程。

入侵案例

近些年来,美洲斑潜蝇、德国小蠊、松材线虫等昆虫对我国的农林业破坏严重,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这些看似不起眼的昆虫本不是中国自家的生物,而是由于人类有意或无意的活动被引入了。它们好似找寻到了新的生存的沃土,在新的自然或人造生态系统中立即适应并大量繁衍,原有的生态系统或地理结构由于它们的侵入变得极为脆弱,给当地的环境造成了严重损害或负面影响。1

途径

大多数外来种的传入与人类活动有关。在对外交往中,人们有或无意将外来种引入了我国。但也有一些入侵种类属于自然传入,与人类活动无关或没有明显关联。

人为有意传入

从国外引入植物的主要目的是为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环境。植物引种为我国的农林业等多种产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人为引种也导致了一些严重的生态学后果。根据资料统计,截止1970年,由原产世界各地引种到我国来的植物837种,隶属于267科,约占我国栽培植物的25%~33%。这些植物区系包括印度一马来西亚区,新热带区的中美洲(包括墨西哥),欧洲西伯利亚地区,非洲亚区,北美大西洋沿岸地区,地中海亚区,伊朗-土耳其地。另外近20年来,随着对外经济和科技交流的日益扩大,外来入境植物(包括杂草)数量也大为增加,但由于人力缺乏及工作难度大,再加上人们对一些植物引入后所产生的利弊看法不一,到目前为止很难得出有多少种类是人为引种所带来的有害植物的准确数据。这些植物引入后的主要途径有牧草、饲料、观赏植物、药用植物、蔬菜、草坪植物和环境保护植物等。

虽然我国在生物防治害虫和害草中,曾引进很多天敌昆虫,但目前并没有这些天敌昆虫带来危害的报道。

需要强调的是人们的一些不科学的思想意识往往加重了外来种的入侵。有的人认方“外来的就一定比本地的好”,不加分析地盲目引种。如目前草坪引种、退耕还林还草工作中,大量引入外来种,不注意充分利用本地种,很可能导致入侵种种类增加、危害加剧。

人为无意传入

很多外来入侵生物是随人类活动而无意传入的。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增加、对外交流的不断扩大、国际旅游业的迅速升温,外来入侵物种借助多种途径越来越多地传入我国。

自然传入

外来入侵种还可通过风力、水流自然传入,鸟类等动物还可传播杂草的种子,例如紫茎泽兰是从中缅、中越边境自然扩散入我国的。薇甘菊可能是通过气流从东南亚传入广东;稻水象甲也可能是借助气流迁飞到中国大陆。

影响

改变地表复盖,加速土壤流失由于植食性动物的采食和践踏而加速土壤流失的情况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生,尤其是岛屿。

改变土壤化学循环,危及本土植物生存

改变水文循环,破坏原有的水分平衡入侵的外来植物主要通过比本土植物多用或少用降水而影响当地水文循环。

增加自然火灾发生频率自然火灾发生

阻止本土物种的自然更新

改变本土群落基因库结构

加速局部和全球物种灭绝速度根据Macdonald 等对全球脊椎动物的统计,941 种濒危动物中的18.4%受到外来物种的威胁,但分布格局差异很大,岛屿上的比例明显高于陆地(除澳大利亚外) , 达到31.0%;在各大洲中以澳大利亚最为突出,达到51.7 %。美国鱼类与野生动物保护署认为,濒危物种名单中的160种濒危动物与外来物种的入侵有关;另有估计,美国958种濒危物种中的约400种面临外来物种的竞争和捕食而处境危险。而在世界其他某些地方,多达80%的濒危物种面临外来物种的压力。

后果

外来有害生物侵入适宜生长的新区后,其种群会迅速繁殖,并逐渐发展成为当地新的“优势种”,严重破坏当地的生态安全,具体而言,其导致的恶果主要有以下几项:

第一,外来物种入侵会严重破坏生物的多样性,并加速物种的灭绝。

生物的多样性是包括所有的植物、动物、微生物种和它们的遗传信息和生物体与生存环境一起集合形成的不同等级的复杂系统。虽然一个国家或区域的生物多样性是大自然所赋予的,但任何一个国家莫不是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尽力维护本国生物的多样性。而外来物种入侵却是威胁生物多样性的头号敌人,入侵种被引入异地后,由于其新生环境缺乏能制约其繁殖的自然天敌及其他制约因素,其后果便是迅速蔓延,大量扩张,形成优势种群,并与当地物种竞争有限的食物资源和空间资源,直接导致当地物种的退化,甚至被灭绝。

第二,外来物种入侵会严重破坏生态平衡。

外来物种入侵,会对植物土壤的水分及其他营养成份,以及生物群落的结构稳定性及遗传多样性等方面造成影响,从而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如引自澳大利亚而入侵我国海南岛和 雷州半岛许多林场的外来物种薇甘菊,由于这种植物能大量吸收土壤水分从而造成土壤极其干燥,对水土保持十分不利。此外,薇甘菊还能分泌化学物质抑制其他植物的生长,曾一度严重影响整个林场的生产与发展。

第三,外来物种入侵会因其可能携带的病原微生物而对其他生物的生存甚至对人类健康构成直接威胁。

如起源于东亚的“荷兰榆树病”曾入侵欧洲,并于1910年和1970年两次引起大多数欧洲国家的榆树死亡。又如40年前传入我国的豚草,其花粉导致的“枯草热”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每到花粉飘散的7~9月,体质过敏者便会发生哮喘,打喷嚏,流鼻涕等症状,甚至由于导致其它并发症的产生而死亡。

第四,外来物种入还会给受害各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对于任何一个国家而言,想要彻底根治已入侵成功的外来物种是相当困难的,实际上,仅仅是用于控制其蔓延的治理费用就相当昂贵。在英国,为了控制12种最具危险性的外来入侵物种,在1989~1992年,光除草剂就花费了3.44亿美元,而美国每年为控制“凤眼莲”的繁殖蔓延就要花掉300万美元,同样,我国每年因打捞水葫芦的费用就多达5~10亿元,由于水葫芦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也接近100亿元。

据美国、印度、南非向联合国提交的研究报告显示,这三个国家每年受外来物种入侵造成的经济损失分别为1500亿美元,1300亿美元和800多亿美元。而据国际自然资源保护联盟的报告,外来物种在非洲蔓延迅速,已严重破坏了生物多样性和经济发展,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多达数十亿美元,且报告的起草人霍华德认为,目前所了解到的外来物种给非洲造成的破坏可能只是冰山一角,其对非洲生态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可能要比估计的大得多。

声明: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留言反馈】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
表情 图片 链接 代码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