霁红釉(铜红釉品种)

有人住高楼 4 0

霁红釉又称鲜红釉、宝石红釉、积红釉、醉红釉,汉族瓷器釉色名。是明朝宣德年间汉族工匠创烧的著名铜红釉品种,因祭红器作祭祀郊坛之用,故名。釉色深沉,釉面光润,不甚透明,不流釉,不脱口,不开片是瓷器中的精品,非常珍贵。用普通制釉原料,加入釉灰、氧化锡,氧化铜含量少于1%,生坯挂釉,高温还原烧成,霁红釉是凝聚了汉族劳动人民智慧和艺术的结晶。

霁红釉

祭红、鲜红、宝石红、积红

underglaze red

陶瓷颜色釉

明代早期永乐年间

明代御窑厂

明末、清末断烧

霁红釉概述

霁红釉(铜红釉品种)

霁红釉

霁红又称“祭红”、“积红”、“宝石红”、”鲜红“、”醉红“。1是以铜为呈色剂,在高温下一次烧成的名贵颜色釉。

霁红釉创烧于明代早期永乐时年间,具有不流釉、不脱口、不开片,无棕眼、无黑点、无色斑的特征。其釉色殷殷如初凝之鲜血,夺目而不落艳丽、浓郁而不失润泽,深沉华贵,莹润匀净,宝光内蕴,娇嫩灵动,有着红宝石般的光泽,可谓色之极致、动人心弦。因此被誉为“红中翘楚”。

发展与传承

霁红釉(铜红釉品种)

霁红釉

北宋时期钧瓷,开创了以铜为呈色剂烧制红釉的先河。随后在元代,又出现了釉里红。然而,由于铜呈色时对温度要求极为敏感,只有在1290°~1300°之间,充分把握瞬息万变的特定烧成气氛,才能呈现出殷红如血的鲜红色,因此,宋代的钧红和元代的釉里红,都无法充分烧制通体鲜红的高温红釉。

明代御窑厂的建立,将中国陶瓷艺术推上了一个新的巅峰。大明永乐、宣德年间,为了满足皇帝对红釉钟爱,景德镇御窑厂匠来如织、窑火连天,甚至留下“翠兰投火祭红”的凄惨传说。最终,在御窑工匠的不懈努力下,终于创烧出有着红宝石般光泽的“霁红釉”。从此,霁红就成为皇家御用的重器,仅供帝王使用。

霁红代表着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严格的等级制度,全部由御窑烧制,民窑不许生产,如果违犯此规,严重者甚至有杀头之罪。为了保证了皇家对霁红釉瓷器的垄断,御窑厂生产的霁红釉瓷器即使有残破、瑕疵,也一律打碎深埋,片红不得流入民间。

宣德朝时,霁红质量达到了顶峰,其色似初凝的鸡血,深沉安定,莹润均匀,釉中无龟裂纹理,宝光内蕴,釉色之美绝世无双。

遗憾的是,由于烧制极难,明宣德以后,御窑厂极力想再烧制霁红却屡屡失败,终明一代再无“霁红”出现。明末著名收藏家项元汴在《历代名瓷图谱》中感叹:积红其色艳若朱霞,真乃历代名瓷之首冠也,今虽悬千金购求亦不可得矣……。

如今,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出土的霁红器物,绝大部分都是由故意打碎的残器拼接而成,大量考古资料,都证明了霁红无以伦比的尊贵与珍稀。

霁红釉(铜红釉品种)

霁红釉

清代人在《景德镇陶歌》里也专门记述了烧制祭红的困难:“官古窑成重霁红,最难全美费良工。霜天晴昼精心合,一样搏烧百不同。”历代皇帝都以国家财力作为支持,但这种殷红色的瓷器依然如同神话中的宝物一样,珍稀难得。而且据史籍记载,正德、嘉靖、隆庆年间,“祭红”还一度濒于失传,无法烧出。

清雍正时,皇帝对霁红极为喜爱,对其复烧极为重视,为提高其呈色质量多次下旨监督。

据《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活计清档·记事杂录》记载:雍正七年“八月十七日,据圆明园来帖内称本月十四日郎中海望持出碎霁红磁盘边五块。奉旨:此釉水甚厚,新烧的甚薄,不知是何原故,尔将此破磁发给年希尧去,着伊照此破磁釉水烧造,钦此。”

雍正霁红釉是在康熙郎窑基础上,经过雍正皇帝的亲自督办,以及年希尧、唐英等共同努力,终于复烧成功。雍正朝霁红色泽较为润泽艳丽,有的釉表有橘皮纹。但存在釉色浓浅不等的工艺缺陷,部分有深褐、正红、粉红甚至苹果青等色。

雍正皇帝命宫廷画师创作的《十二美人图》中,霁红釉瓷器多次出现。

我国上世纪80年代有一部叫做《祭红》的电影,为了影片拍摄,需要有一件真正的“祭红”花瓶。但因屡烧不成,后来只好用一件“郎窑红”代替。其实民间早有说法,叫做“千窑一宝”,就是说在上百炉的窑火中,才能得到一两件祭红。

2015年年9月19日,耕道堂历时6年复烧霁红,并在文化部中外首工美术馆举办专家品鉴会。

声明: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留言反馈】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
表情 图片 链接 代码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