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攻势(大规模的进攻性战役)

影视森林 2 0

在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军队在1939 年底至 1940 年初对日本军队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进攻性战役,史称“冬季攻势”。1冬季攻势历时三个多月,国民党军队直接参战兵力达五十五万余人,出击一千零五十次,与敌作战一千三百四十次,歼灭日伪军警两万多人(其中击毙日军中将一名、少将一名、大佐两名),俘敌四百余人,击沉、击伤敌运输舰船九艘,缴获各种火炮十一门,步枪两千七百多枝。冬季攻势发动后,国民党军队向日军展开了凌厉的攻势,表现出了中国决心抗战到底的信念。

冬季攻势

百师大战

蒋中正

历史背景

日本侵略军自“七七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经过一年零四个月的战斗,虽侵占我国大片国土,但被歼四十多万,到1938年10月攻占武汉、广州后,由于战线过长,兵力不敷使用,特别是受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在日军占领区内展开了积极袭扰日军的后勤补给线的影响,日军给养短缺,已无力发动大规模的全面性进攻作战,被迫转为守势作战。日军大本营也被迫将侵华战略方针由“速战速决”变为“持久作战”。日军深深地陷入了中国战场而无力自拔,致使法西斯德国于1939年9月1日入侵波兰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日本政府表示:“帝国不介入欧洲战争,决定专向解决中国事变迈进”,拒绝了德国要求日本出兵苏联以策应欧洲战场的请求。

国民党军队由于仓促作战、装备低劣、训练较差,以及个别将领的消极避战,在对日作战的一年零四个月中,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丧失了大片经济发达的地区。到1939年11月,退至西南、西北及内地一些省份的偏远地区。

1938年10月底,日本侵略军在中国的兵力有二十四个师团又四个独立混成旅团(关东军除外),分属华北方面军、华中派遣军及驻扎于华南的第二十一军。日军为实现“限定地域之攻势,逐次消灭敌之战力”之目的,在1938年11月至1939年11月期间,先后发动了海南岛作战、潮汕作战、南昌作战(国民党方面称为“南昌会战”)、南宁作战(国民党方面称为“桂南会战”)、襄东作战(国民党方面称为“随枣会战”)、湘赣作战(国民党方面称为“第一次长沙会战”)等战役。这些战役进一步削弱了国民党军队的战斗力,并切断了国民党政府由香港输入军事物资的渠道。由于日军占领了南宁及其周边地区,严重危及了滇缅国际交通线的安全,因此,中国的抗战又一次呈现了危急的状态。

为了统一指挥关内日军,1939年9月23日,日军大本营成立了中国派遣军,首任总司令官为西尾寿造大将,总参谋长为板垣征四郎中将,下辖华北方面军(辖第一军、第十二军和驻蒙军)、第十一军、第十三军、第二十一军及第三飞行集团、第二十一独立飞行队。到1939年11月底,中国派遣军共辖二十五个师团、十八个独立混成旅团、两个混成旅团、一个骑兵集团、一个飞行集团和一个独立飞行队,共八十五万人。

国民党为总结前一期对日作战的经验教训,并制定出下一期的战略方针,1938年底及1939年初分别在湖南南岳及陕西武功召开军事会议,总结了前一期对日作战的经验与教训,制定出了下一期的战略方针:“国军续采持久战略。连续发动有限度之攻势与反击,以牵制消耗敌人,策应敌后游击部队,以加强敌后方之控制与袭扰,粉碎其以华制华以战养战之企图,同时抽出部队,轮流整训,强化战力,准备总反攻,以击灭入侵之敌”。同时,简化了指挥机构,撤消了兵团、军团及步兵师中旅的编制,步兵师由过去的两旅四团制改为三团制,大大提高了部队的机动性。到1939年11月底,国民党军队共有二百四十二个步兵师、三十一个步兵旅、十二个骑兵师、八个骑兵旅,共二百八十多万人,分属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八、第九、第十、鲁苏、冀察等十个战区。

主要原因

确保滇缅国际交通线的安全。武汉、广州失守后,国民党政府接受英美援助的通道只剩下粤港国际交通线和滇缅国际交通线。由于潮汕、南宁的失守,粤港国际交通线已被日军切断,滇缅国际交通线也受到日军的极大威胁,随时有被切断的可能。为确保这条重要的国际交通线安全,蒋介石决心发动冬季攻势,将日军赶出桂南。

检阅国民党军队的战斗力,打击日军的有生力量。按照国民党军队第二期对日作战方针,各战区对所属部队进行了轮流整训。到1939年10月,第一、第二期整训完毕,部队战斗力大增,已堪一战。同时,蒋介石认为,日军已“楚歌四面、备多力分,论侵华军事,日暮途远,进退维谷”。为打击日军的有生力量,并粉碎日军以华制华、以战养战的企图,各战区应“同时发挥威力转取攻势”。

阻止汪伪政权的成立。1938年12月29日,时任国民党副总裁的汪精卫发表了响应日本政府旨在招降中国政府的第三次近卫声明的“艳电”,公然投入了日本侵略者的怀抱。1939年8月28日,汪记国民党第六次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标志着以汪精卫为首的亲日派从国民党中彻底地分裂出来。此后,汪派人物紧锣密鼓、积极筹备成立傀儡政府,妄图与设于重庆的中国政府分庭抗礼。汪精卫的投敌叛国,造成了国民党内部的分裂与混乱,亦“对敌后人心士气影响甚大”。蒋介石决心发动冬季攻势,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阻止汪伪政府的成立。

争取更多的外援。“七七事变”爆发后,世界上各爱好和平的国家纷纷发表宣言和讲话,谴责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一些国家还向中国伸出了援助之手。中国可以在远东牵制日本,苏联政府为此援华,提供了大量的武器装备及数笔大宗信用贷款,价值2.5亿美元,并派飞行员直接来华参战,在我国的抗战初期给予了重要的帮助。后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张古峰、诺门坎事件后,苏联和日本签订互不侵犯条约,苏联政府终止对华援助。

英美政府在“七七事变”后,只是从道义上谴责了日本的侵略行径,但未向中国进行援助,同时也未停止向日本出售战略物资。后由于日本不再承认“门户开放”政策,英美的在华利益受到了很大损害,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英美政府对日态度渐呈严厉。同时,英美政府认识到,只有支持国民党政府继续抗日,才能使日本无暇他顾,保证自身不受攻击。因此,增强了对国民党政府的援助。如1938年11月15日,美国政府予我信用贷款两千五百万美元;12月16日,英国政府予我第一批信用贷款四十五万英镑;12月29日,英国政府予我第二批信用贷款五十万英镑;1939年3月8日,英国政府予我平衡基金借款一千万英镑;等等。

声明: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留言反馈】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
表情 图片 链接 代码

分享